多一份公筷公勺 多一分健康安全
作者:嘉兴日报审核人:孙超琼来源:嘉兴日报日期:2020-03-11点击数:

抗击疫情,除了外出戴口罩、勤洗手、不聚会、少外出,我们还应该做什么?近日,浙江省文明办发出“文明就餐、公筷公勺”倡议,倡导全社会开展“公筷公勺”行动、实行分餐制等,力争通过每个家庭成员自觉养成使用公筷公勺等文明用餐习惯,杜绝唾液、飞沫“口口相传”,从源头上阻断病毒细菌在餐桌上的传播。

筷来箸往,情味浓浓。在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中,逢年过节,围桌共食,亲友间以筷子互相夹菜,是一种表达情感的特殊方式。然而,来回“穿梭”的筷子在传递情谊的同时,也极大增加了病菌传播的风险。调查发现,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很多感染者是通过聚餐或密切接触感染的,感染人群往往是整个家庭、整个家族或聚集朋友群,共餐、合餐等传统进餐饮食习惯是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的重要推手之一。为此,钟南山院士多次强调使用公筷的重要性,北京、上海等地也先行开展了“公筷公勺”行动。

不过,从各地实践看,摒除“一双筷子吃天下”的旧习,养成分餐进食的良好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所谓知易行难,对于许多早已习惯了围坐合餐的人来说,用公筷公勺分餐而食,会破坏不分彼此、其乐融融的“热乎劲儿”,有点不近人情、不合礼仪,与家人吃饭时更没必要太讲究。如此观念不改,必然是一双私筷用到底,私筷入口再入盘,给病毒传播埋下隐患。

疫情当前,使用公筷公勺、推广分餐进食,绝不能只是说说而已。尽快转变观念、摒除陋习、树立新风,一方面有赖于全市各级各部门把“公筷公勺”行动视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引领文明风尚的重要任务抓实抓细;另一方面,更需要把“餐桌革命”从公共大餐桌推广到千家万户的小餐桌,落实到每个人的自觉行动中。

必须认识到,疫情面前没有旁观者,更没有局外人。每个人都需要反思藏于细节之中的生活习惯:是否足够卫生,是否让病毒有机可乘。如果与健康相悖,哪怕习惯再微小、再根深蒂固也必须立刻改变。从这个角度看,在家里使用公筷公勺分餐进食,就如同在人流密集处戴口罩一样,不是只关乎自己和家人的小事,而是全社会降低公共卫生安全风险、提高食品安全治理能力的必要手段。每一位市民都应该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让“公筷意识”深入人心,让“分餐进食”成为文明标配,共同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合力打赢这场“舌尖上的抗疫阻击战”。

安全用餐非小事,一筷一勺见文明。疫情发生以来,嘉兴出现了许多新鲜景象:密闭的公共场所,一人一口罩是常态;食堂排队取餐,人们也心照不宣地“一米站一人”。这种自觉行动,不靠硬性规定,不靠强制安排,来源于一座全国文明城市的市民对现代文明的深刻理解——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相信,有这种文明共识托底,使用公筷公勺和分餐进食的倡议,很快就会融入这座城市的日常生活,化为大家的实际行动,也能让生活在他处的人们乐于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