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五彩缤纷风景线,“农”墨重彩绘乡村画卷
作者:海宁市住建局审核人:孙超琼来源:各县(市、区)住建部门日期:2022-08-30点击数:

落实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有力保障,是盘活土地经济效益的有力抓手。近年来,海宁市积极推进耕地“非粮化”整治,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以“小块并大块、坡地变平地”为抓手,做到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更优化,完善了农田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了耕地肥力,促进粮食稳产增效,到2021年止,海宁市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36万多亩。通过“田、水、坡、路、村”的综合整治,构建了田园景观,美化了村庄环境。目前海宁市全长116公里,11条美丽乡村风景线上,形成了“田成方、渠成网、林成行、路相通”的田园化格局,并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田园村落景观,深度挖掘提炼村庄文化内涵,精心打造了“有风景”“可体验”的精美高效农业,“可阅读”“有记忆”“有颜值”“有内涵”的美丽乡村,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融的水墨丹青,绘出了海宁的独特韵味。

在海宁,现代农业建设使特色农业、规模农业、效益农业产业化蓬勃发展,乡村产业活力不断增强。在金庸故里,亲子耕读研学游客络绎不绝;在沙可夫故里的艺术之村,村民文化生活精彩纷呈;在兴城村的红色记忆之路,美洋洋文旅综合体带来精彩蝶变……这是海宁市未来乡村建设中的美好景象。

随着海宁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表率工作中,素有“猛进如潮”之称的海宁主动作为,一个个典范乡村不断涌现。

1、“花漾年华”风情线上的“千亩粮田”

长安镇兴城村位于“花漾年华”风情线上,站在兴城村高标准农田的田埂上,眼前的1000多亩农田成片成方,晚稻一片嫩绿。不远处,专业无人机植保公司工作人员正远程操控着智能植保无人机,呈“之”字形飞行,将肥料均匀地喷洒在晚稻上。

兴城村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建设了近千亩的高标准农田,践行“低碳”理念,发展共富农业产业,培育生态优质大米等特色农产品,同时链接乡村旅游业,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建设稻田小火车,打造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等措施,发展体验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型农业,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兴城村围绕浙江省未来乡村建设和全国文明村创建两个核心,深入谋划“百样兴城”品牌的建设。美洋洋乡村文旅综合体,以原老厂房、羊舍、篾竹里为核心,整合上方产业园、村部周边街区、乡村市集、五金港、管城庙等空间资源,引入文化创意、花卉产业、高效农业、精品民宿、研学教育等业态着力发展乡村文旅产业,美洋洋乡村文旅综合体以“漾”为特色,营造时尚、健康、运河畔兴城;以“羊”嫁接业态和产品,点亮兴城美洋洋生活,全力打造集“乐居”“乐业”“乐游”“乐归”四大特色于一体的特色乡村场景。

如今,兴城村不仅家家户户的颜值得到了提升,景区村庄建设也日臻完善,成功创建为浙江3A级景区村庄,跻身为网红旅游村,2021年,村接待游客更是达到3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640万元。

2、“钱塘北岸·宋韵潮乡”风景线上的“江南粮仓”

在海宁,乡村百花争艳,农民的幸福生活图景,从“诗和远方”中徐徐走来。走进丁桥镇新仓村300多亩的高标准农田,眼前的晚稻一片嫩绿。2014年,通过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及流转后,成立了新曙农机专业合作社,由新曙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和经营,不仅减轻了广大农民的负担,更是搭起现代化农业发展“大舞台”。从2014年全域土地流转及整治以来,新仓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4年的36500元增加至2021年的4678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从160万元增加至320万元。 

在新仓村梁家墩农耕博物馆,100多件农耕工具和农业生活用品原汁原味展现各个时期江南水乡农民的生活风貌。有120亩的种植基地,游客在这里认识稻子、科普稻子种植收拔知识,看大型收割机在金色的稻田里来回穿梭,并且亲自体验搬运稻子、打稻穗、分拣稻穗等农活,感受农忙时节的辛劳与乐趣;仓窑·谷堡陶艺作为集陶艺手工制作、绘画、烧制成品的手工艺术品体验区,承接团队或个人向的雕塑以及陶艺两类研学,团建活动,平日里还有陶艺展览和沙龙活动。馆内设有手艺人工作室,由景德镇老匠人坐镇,提供专业的教学服务,让游客能够体验陶艺制作过程。

梁家墩,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依托着钱塘江大潮,每年都吸引上万人来新仓观看十字交叉潮。由于长期的泥沙淤积,在江中形成一个沙洲,将从杭州湾传来的潮波分成两股,即东潮和南潮,两股潮头在绕过沙洲后,就像两兄弟一样交叉相抱,形成变化多端、异常壮观的交叉潮。2021年吸引游客59万人次。收入1200多万元。

梁家墩以潮文化·新水彩为依托,打造水彩艺术特色村,树立了梁家墩水彩艺术村的新地标,让梁家墩美得如诗如画。零一艺术工作室、平龙艺术工作室入驻梁家墩,以点带面展现水彩创作与发展现状,通过举办交流与研讨、展示等活动,感受乡村发展的动人瞬间。

3、“花溪侠影·舟陌时光”风景线上的“光鲜世界”

袁花镇长啸村位于“花溪侠影·舟陌时光”风景线上,长啸村107亩的农光互补食用菌基地,与浙江省农科院建立“院地合作”关系,建立“光伏创意设施农业基地”。农业大棚下种植一茬茬的秀珍菇,农业大棚上,搭着太阳能光伏板。这一块块太阳能光伏板,成为喜阴的秀珍菇绝佳的遮阳棚。基地年产反季节秀珍菇300万袋,年产值近1000万元。“棚下种菇、棚顶发电”为全省首批低(零)碳村(社区)试点,低碳农业“光鲜世界”登上了央视新闻。

袁花镇是南方梨之乡,南方梨种植面积7009亩,以往每天蜜梨旺销季节都要用手工分级,劳动强度大,后期销售“战绩”也不如人意。袁花镇积极探索建立区域性的产品交易平台和交易市场,引进电脑自动流水线选果机,做好品质把控,南方梨价格翻了一番,远销江苏、广东、福建等地,销售收入6500多万元。南方梨水果批发交易市场不仅为农户提供了免费交易集市,还为果农向客户推介给客商,让客商直接收购进行精深加工,规避市场风险,确保农户增产增收。

4、“四共四筹•儒林春风”风景线上的“三园融合”

周王庙镇长春村位于“四共四筹•儒林春风”风景线上,长春村650高标准农田建设已经接近尾声,翠绿色的稻田映入眼帘,一条条柏油路在田里纵横交错,把田园、村庄、河流连成一片,生态拦截渠碧水流淌、两岸花草盛开,成群白鹭在田间嬉闹。让粮田呈现出了一幅“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新画卷。一边是郁郁葱葱的农田,一边是美丽的休闲广场公园,不远处就是村民们的家园,逐步呈现出“田园、公园、家园”三园融合的优美人居环境。

眼下正值水稻田间管理关键时期,农田上空时常出现无人机喷药、施肥的情景,让种植户告别了“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辛苦,与传统作业相比,数字化、机械化的作业方式大大提高了效率。全方位的监控设施,手机上就能了解到水稻的长势情况,46只太阳能杀虫灯,能有效提高部分病虫害防治效果,把数字乡村建设也融入其中,实现了农田生态化、景观化、数字化,真正做到把田园变“公园”。

5、“乡韵布艺文理”风景线上的“稻虾共生”

许村镇李家村“乡韵布艺文理”风景线上,李家村自土地全域整治后,共腾退471亩草坪地和286亩树林地,全部通过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的形式,全力推进“路相连、渠相通、涝能排、旱能灌”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现代化水稻种植。为了抓好共富产业建设,李家村还流转了150余亩创新引进稻虾共生,在生态循环种养模式中,稻田为小龙虾提供饵料,小龙虾的排泄物为水稻提供生长的营养,这种模式不仅保证了虾的品质,也培育出了优质的水稻,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全域整治以来,李家村共流转土地1000余亩,每亩产生管理费100元,每年增加集体经济10万余元,大大提升了村集体经济。同时,李家村通过现代化水稻养殖,以“智能”代替人工,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单产收益,确保粮食生产稳增产,促进农民稳增收。

心守暖阳,奋进前行,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春风下,海宁的村庄登上了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大舞台,演绎着农村的美好生活。海宁市将坚持因地制宜、规避劣势、错位发展,以特色农业、特色经济为基础,以自然风光、山水资源、地理环境为依托,推动特色发展,提升美丽经济的生态价值,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型、产业型、文化型、田园风光型”美丽乡村,托举起每个人的美好生活,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表率贡献“三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