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摘要:2016年6月3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为长三角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指导和约束。通过对该规划的深入解读,找出了都市圈发展要求、城市规模等级、城市交通地位三方面的提升为提高嘉兴城市竞争力提供的新机遇,但同时也指出了嘉兴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定位不明、易被边缘化、缺少交通枢纽定位等劣势。针对上述优势和劣势,提出围绕“规划共绘、产业共兴、生态共保、设施共建、区域共治、机制共创”六大方面积极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的区域协同策略,为如何加快“变发展劣势为发展优势,变发展优势为发展动力”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规划解读;区域协同;发展战略;长三角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系列讲话精神,体现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重要战略要求,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一规律五统筹”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要求,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创新性,有效地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的竞争力,使其在更高层面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为区域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嘉兴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重点开发区域,在《规划》中总共被提及26次,未来如何抢抓机遇、加快接轨、全面融入,需要深刻领会规划的要求,紧紧抓住规划的机遇,补齐嘉兴对接短板,科学制定措施,有重点、有效力地加快融入面向全球、辐射亚太、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市群。本文结合嘉兴实际及发展定位要求,着眼十三五城市发展重点进行了思考。
一、《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重要意义
(一)、长三角城市群规划是参与国际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长三角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东方桥头堡,作为长江经济带的引领发展区,规划编制实施是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重要战略、参与竞争的重要平台。通过规划编制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全面提高开放水平,集聚创新要素,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制度体系,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有利于提升国际国内要素配置能力和效率,带动国家竞争力的全面增强。
(二)、长三角城市群规划是落实国家重要战略的规划实践
规划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和“一规律五统筹”的规划建设管理要求,更加注重创新发展,进一步突出内涵发展、创新驱动的本质要求,统筹改革、科技、文化的发展动力;更加重视协调发展,通过网络化的区域协同格局,统筹好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更加注重绿色发展,通过适应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生态共治共保的路径模式,统筹了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更加重视开放发展,通过提升对外开放层次、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突出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目标;更加重视共享发展,通过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突出多方参与、协同治理、共享机制等内容,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
(三)、长三角城市群规划是引领长三角城市一体化的纲领
规划战略引领,将长三角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空间优化,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人口空间分布、陆海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形成引领全国在更高层面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强大引擎。规划体现了行动指导性,从体现区域整体竞争力的角度出发,根据地方资源优势,强化错位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协同发展格局,明确城市功能及发展方向,指导了城市发展方向。
二、《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对嘉兴影响评估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对嘉兴城市发展既有机遇,同时也有挑战,通过积极评估规划内容对嘉兴的影响,加快“变发展劣势为发展优势,变发展优势为发展动力”,有效地融入发展中去。
(一)、紧抓优势,变发展优势为发展动力
1、都市圈发展要求的提升了建设标准
立足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都市圈规划从战略高度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打造改革新高地、争当开放新尖兵、带动发展新经济、构筑生态环境新支撑、创造联动发展新模式,建设面向全球、辐射亚太、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镇群,同时实现资源配置最具活力、科技创新最具影响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最重要的要求,目标的提升对嘉兴的功能要求也提高了标准,为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
2、城市规模等级的提升支撑了发展动力
按照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规模等级的划分标准,嘉兴城区现状常住人口50-100万人,属于中等城市行列。在规划中,提出嘉兴市市域常住人口由现状457万人,到2020年590万人,2030年690万,按照划分标准即将进入大城市中II型大城市的行列,在产业方向、城市发展方向将会有新的思路。同时应与《全国城市体系规划》进行充分对接,牢牢把握住区位优势,抓好区域统筹,稳步提升自身在杭州都市圈以及上海市周边地区中的地位。
3、城市交通地位的提升提供了机遇
长三角城市群的高铁作为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嘉兴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同城化效应,给长三角城市群注入新的活力与机遇。一方面能内塑嘉兴城市内涵,交通地位的提升带来人才、资金等要素的集聚,有利于城市功能转型,吸引人才前来嘉兴定居。另一方面加强嘉兴外延联动发展,城市高铁客站周边地块依托高铁客站的有利资源,使其更有利于与上海、杭州、苏州等城市的互动交流,为嘉兴“外延”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能够推动旅游资源、产业资源要素等发展模式的转变。
(二)、直面问题,变发展劣势为发展优势
1、强区域、弱中心,定位不明的尴尬角色
《规划》将上海作为一个核心城市进行打造,加快提升上海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服务功能,推动非核心功能疏解,推进与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等周边城市协同发展,因此,上海市与周边城市的关系也被定义为“协同发展”,同时嘉兴空间上被划入杭州都市圈,发挥创新创业优势,培育发展信息经济等新业态新引擎。嘉兴市作为沪杭连线上的重要节点,需要同时兼顾与杭州都市圈以及上海市的对接和协同发展,定位方向不明,上海树荫下的“强区域、弱中心、弱职能”的定位,由于行政区划等因素的影响,接轨上海桥头堡的作用没有进行强化,需要嘉兴结合自身特色进一步明确定位。
2、强区位、弱地位,边缘化的区域发展格局
从区域空间格局来看,长三角区域格局形成“一核五圈四带”的空间结构,网络化趋势明显,过去依托沪杭发展轴线,现在沿江沿海成为发展重点,宁杭、沿海通道等有可能稀释嘉兴发展的区位优势。从周边城市的竞争和威胁来看,高端服务业愈发的向上海高度集聚,同级别城市在地区中心性职能上形成正面竞争,制造环节在南通及苏北地区快速扩张。从市区发展方向来看,中心城区的边缘化风险进一步加剧,市域空间结构离散,形成各自独立组团。海宁、桐乡接轨杭州。嘉善,平湖积极对接上海,反而市区与各县市区的联系不紧密,面临削弱和边缘化的威胁。
3、强通行、弱枢纽,过道效应的风险凸现
《规划》对提升长三角城市群综合交通枢纽辐射能力进行了相关说明,即着力打造上海国际性交通枢纽,加快建设南京、杭州、合肥、宁波等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以及南通、芜湖、金华等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嘉兴却不在其列。嘉兴历史上无论水运、铁路、公路等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交通便利的城市,同时在嘉兴市域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等均考虑了极化枢纽,将嘉兴作为区域性的综合枢纽来打造,对于高铁南站综合枢纽等方面均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在技术层面上与上海方面进行沟通交流,强化接轨上海的可行性及实施计划。缺少区域交通枢纽的定位,仅仅将嘉兴作为长三角交通网络中的一个普通节点,由于过道效应嘉兴将很难从中获益。
4、强承接、弱溢出,一体化的制度障碍
嘉兴市以往在对接沪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在规划、交通、产业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对接工作,资源要素的流动需要制度支撑。由于受到行政体制障碍的原因,上海非核心功能疏解方向不明,功能溢出效应不明显,上海与外围都市圈的功能分工体系还没形成,不利于周边城市的融入。
三、积极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目标
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一规律五统筹”为建设重点,立足嘉兴的比较优势,结合近期的工作重点,应明确嘉兴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的主要方向为牢牢把握“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合作与交流”的战略部署,围绕上海全球城市“四个中心”建设,打造上海全球城市高端要素、高端产业的配套地,成为融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上海国际大都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高端产业平台集聚为支撑,以营造具有国际化水准的人居环境为基础,国际化的功能框架基本形成,产业国际化竞争力显著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初步建成具有浓郁水乡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品质城市。实现“一融六共”的分项目标。即作为融入上海国际大都市的组成部分,实现“规划共绘、产业共兴、生态共保、设施共建、区域共治、机制共创”。
“规划共绘”:都市圈内部多规合一、空间协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建设布局,实现从重复建设向协调布局转变。
“产业共兴”:以上海为核心,与周边城市形成分工合作的关系,实现从同质竞争向错位分工的转变。
“生态共保”:底线控制思维,强化外联内通共筑生态屏障,严格保护主要生态空间、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边界,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的道路。
“设施共建”:对于跨区域的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重大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研等建设项目,探索建立全域一体的多层次、多元化统筹机制。
“区域共治”:以现代化治理能力和体系现代化为目标,优化服务改革,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公共服务统筹协调、生态环境联防共治,创建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长三角共治模式。
“机制共创”:加快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率先构建长三角区域协调机制,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科学发展先行者。
四、嘉兴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的对策建议
(一)、围绕“规划共绘”,共同深化都市圈空间布局
规划围绕“适应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空间格局”这条主线,对主体功能分区、网络空间格局、城乡体系等方面提出了要求。要进一步对接功能分工,尤其是临沪区域的空间一体化发展。
1、积极对接长三角都市圈沪杭轴线,优化空间布局
都市圈规划提出构建“一核五圈四带”的网络化空间格局,明确上海作为核心城市推进与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等周边城市协同发展,依托沪杭通道,连接上海、嘉兴、杭州,提升辐射带动能力。从发展趋势来看,沪宁轴线发展快速,相比而言南翼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单就嘉兴来说,用地开发强度仅为23%。因此继续强化“对接上海三带三区”的空间格局,其中,三带为北部生态湿地发展带、中部核心集聚带、南部滨江滨海保护开发带,希望能够从生态、产业、空间、基础设施等方面对接上海发展,形成一体化发展的格局。
2、积极强化嘉兴城市资源调优,强化城镇发展带
嘉兴的城镇功能发展带是长三角“Z”字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串联着从上海莘庄、松江、枫泾及嘉善副城、嘉兴主城。优化全市资源调配结构,近期尤其是加强沪嘉边界地区(嘉兴、嘉善、平湖、青浦、松江、金山)的空间开发,重点保障空间资源,构建嘉兴市域融沪发展的核心集群区。完善内部城镇之间的功能协调,建议建立一个空间上接轨上海的浙北区域协调控制发展区,囊括本级的科技创新平台、国际商务区等范围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及嘉善的姚庄镇、经济开发区及平湖经济开发区并以枫泾张江科技城为终点,连成一片形成沪嘉经济走廊,重大基础设施考虑往沪嘉经济走廊布局。
(二)、围绕“产业共兴”,加快都市圈功能分工协作
《规划》提出要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对创新驱动、开放型经济发展等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嘉兴不仅要积极融入到区域协同的创新格局,加强嘉兴在产业功能定位与上海的联动发展,更要注重自身产业的转型升级,探索符合嘉兴自身条件的开放型经济发展。
1、积极对接上海思路,完善城市功能
上海提出了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与文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功能疏解思路。嘉兴作为浙江省接轨上海的“桥头堡”,结合嘉兴自身区位、交通、产业基础、生态环境、人文资源等优势条件,强化与上海的产业功能合作关系,明确了对应的“科技创新、休闲旅游、物流商贸、先进制造”四大城市职能。继续承接上海优质资源,对接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战略,依托便利的区位优势,鼓励科研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技术转移联盟模式推广,引导大企业与上海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产学研创新载体,加快生产服务的承接,尤其是服务外包、金融支撑等现代服务功能,完善区域创新城市的功能。依托人文资源优势,重点依托历史文化名城,打造“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融合”的城市风貌,实现“出景点不出景区,到了嘉兴,哪里都是景区”的品质城市建设目标。依托北部生态资源,整合古镇、湿地、温泉等休闲资源,依托南部滨江资源,联动开发休闲、度假、体验等,承接上海的旅游休闲人群,打造嘉兴旅游目的地及长三角区域旅游的集聚地。继续借力上海自贸区建设,上海自贸区是制度创新的先行试验区,对接自贸区,重点支持上海自贸区嘉兴服务(商务)中心、嘉善项目协作区、嘉兴出口加工区等与自贸区对接的配套区建设,率先复制自贸区相关经验措施。
2、加强空间资源整合,打造重大创新平台
继续加强多规合一的资源整合功能,将全市68个低小散的产业园区整合为“18+9”重大发展战略平台(18个制造业与服务业平台,9个旅游业发展平台),实现了空间的高效利用。共建嘉兴科技城,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全面落实李强省长“打造全面接轨上海的示范区、高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创业乐园”要求,修编好科技城发展规划,推动科技城与上海张江、漕河泾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对接合作,依托上海高端的科技与人才资源,面向上海开展科技招商,以转化上海科技成果为主攻方向,构筑“孵化在上海、转化在嘉兴”的技术成果转化模式。共建张江长三角科技城(沪嘉边界重要创新平台)突出优势是借助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一品牌,吸引全球高端产业、优势资本和先进技术落地该区域,在更高起点上推动浙沪经济转型升级,通过实施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发展模式,打造浙沪一体、长三角融合发展示范区,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全国转型发展示范区,创新创业、智慧生态的国际一流科技城。
(三)、围绕“生态共保”,优化都市圈生态格局
规划提出生态格局要围绕“生态环境共建共治”这条主线,主要在生态安全格局、绿色城市建设、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建设要求。嘉兴结合江南水乡典范目标进行深化。
1、都市圈共保生态大格局,共显青山绿水
加强与上海生态格局的对接,贯通长三角生态走廊,嘉兴市“多规合一”中以“城市不要连绵发展,呈串珠状空间分布”的布局要求,叠加生态、农业、城镇空间,连通生态、水系基础设施廊道,通过“2630”的田园骨架与“1640”、“四百一千”的城乡基本框架相融合,构建“轴线放射、楔环相间”的网络型田园城市空间形态。要从生态底线管控、农田安全保障及城镇发展极限三个方面从区域中做好临沪区块的衔接,做到绿廊能够串联、绿斑能够连片的生态大格局。
2、共建国家级湿地公园,凸现江南水乡典范
紧紧围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进行区域生态环境统筹协调,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嘉兴作为江南水乡典范,水网密布,水域面积占8%-10%左右,特别是嘉兴北部区域,一直作为重要的生态涵养和旅游休闲区域,与上海生态廊道及生态格局实现了协调发展。建议共建长三角国家级湿地公园和南部环杭州湾沿岸保护开发带深化内容。北部重点从淀山湖景区到嘉善西塘古镇、汾湖景区、油车港莲泗荡景区等,建设服务大长三角的世界级水乡湿地公园。
3、共建沿杭州湾风景带,提升沿湾生活品质
强化对沪嘉沿海生态带的提升保护,控制生产岸线开发,增强生活、休闲、旅游功能的开发,构建沿杭州湾的绿色生态走廊及生态景观格局,同时加强负面清单及后续监督管理机制的跨区域合作模式研究,提升沿湾人居环境品质。
4、深化毗邻区共建内容,协调邻避设施布局
都市圈对于区域市政廊道衔接、基础设施布局、区域信息通讯协作、区域综合防灾体系等都进行了统筹谋划,有效促进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安全格局的保护。嘉兴与上海相邻,对于临沪区域的发展也做了大量的规划研究,接下来需要就临沪区域和重大邻避基础设施建设探索,特别是在嘉善姚庄、惠民街道,平湖的张江园区、独山港等区域和上海青浦、松江、枫泾、金山等区域就320国道改线、减少化工产业布局等在功能、空间、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保护方面做更深入的对接和联动,确保交界面的一体化发展。此外有效协调区域性的重大设施,包括市政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等邻避设施的布局。
(四)、围绕“设施共建”,加强“两港一轨”基础及公共服务工程项目
规划围绕“健全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主要从“构筑以轨道交通为主的综合交通网络”、“构建泛在普惠的信息网络”、“提高能源保障水平”、“强化水资源安全保障”等四方面进行了规划建设,为更好加快嘉兴与长三角城市的协同与合作,所以嘉兴应从以下几方面对设施进行相关规划建设。
1、积极将嘉兴机场定位为上海第三机场,按照嘉兴机场战略协议加快推进实施
规划提出构建以上海为核心、分工协作、差异化发展的多层级机场体系,拓展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辐射功能提升上海虹桥、杭州、南京等枢纽机场能力,推进军民合用机场建设,大力发展通用航空。我市要积极推进军民合用机场建设,并按与上海机场签订得沪嘉机场战略合作协议为基础进行实施。目前在原有跑道基础上增加了转向跑道以承接远期上海两场客货运溢出量。同时加强了与上海机场的交通联系,规划设置嘉兴机场与嘉兴南站之间的摆渡铁路专线,通过嘉兴南站枢纽无缝换乘沪杭高铁、沪乍杭等铁路连接上海虹桥机场和浦东机场,提高嘉兴机场与上海两场交通联系便捷度。未来在明确嘉兴机场与上海机场的发展关系的基础上,确定嘉兴机场作为上海第三机场的定位,共同确定发展规模、职能分工。
2、尽快把嘉兴港纳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体系,加快沿海通道建设
规划提出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为核心,优化整合沿海沿江港口,形成分工合理、协同发展的长三角现代化港口群。根据要求,我市要积极推进嘉兴港统筹规划工作,改造升级嘉兴内河航道,推进海河联运以及铁水联运集疏运体系建设,提升嘉兴港区集疏运能力,明确嘉兴港与上海港口合作开发的关系,将嘉兴港统筹纳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体系。积极构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喂给港”、上海港南翼集装箱集散中转基地,并预留沪乍杭铁路廊道,为海陆运输提供支撑系统。
3、推进沪嘉通勤快线建设,构建一小时通勤圈
规划要求加快都市圈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建设,形成中心城市与周边重要城镇间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公路交通违基础的交通网络,加快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建设,提升中心城区地铁、轻轨网络化水平,建设联通中心城区和郊区城镇的市域铁路,适时延伸至苏州、南通、嘉兴等临沪地区。根据要求,在我市市域总规规划预留了嘉兴联系上海的通勤快线通道的基础上,结合目前沪嘉两地之间通勤需求持续增长,对接上海市域交通体系中轨道快线通道,通过“构建沪嘉一小时通勤圈,公交化运营和实现与城市轨道同站换乘”为目标,加快建设沪嘉通勤快线,主要为利用现有廊道(沪昆铁路廊道或沪杭高铁廊道)对接上海南站。从而通过加快轨道快线工程项目建设,推进沪嘉通勤快线建设,促进沪嘉区域轨道一体化。
4、优化市场环境,实现政策无差别
优化市场环境,就是以“市场规则要与上海无差别、办事规则与上海无差别,产业配套比上海更好、政府服务效率比上海更好,人居环境比上海更好”的政策环境,在市场规则、政府服务、产业配套、人居环境等方面与大都市的条件“无差别”甚至更优,打造嘉兴特有的创新创业环境。
5、加强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实现公共服务一体化
加强教育医疗服务配套。重点完善教育资源,建议在现有良好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优化完善学校布点规划,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引进国际一流教育资源,力争在教育上与国际学校、重点大学进行联合办学,打造国际化、高端化的教育环境。重点优化医疗资源,积极与上海、杭州医疗水平接轨,推广海宁第一医院与上海的合作经验,吸引大城市各类资本成立高端医疗服务机构,力争在资源紧缺的医院合作上有突破。
(五)、围绕“区域共治”,提升区域协同治理能力
1、共同遵守都市圈规划“一本规划”的行动纲领
都市圈的规划体现了开放协调与共同发展,相关内容经过多轮讨论后也基本达成了共识。为进一步保证都市圈规划的实施落实,还需通过共同执行、共同实施来予以保障。作为都市圈城市的共同行动纲领,成为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
2、共同构建突出都市圈空间“一张蓝图”的空间引领
未来长三角都市圈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在规划编制管理过程中,需要加强还需加强城市之间以及城市与大都市圈规划的协调。构建都市圈空间发展一张蓝图,大都市圈规划的“合一”,以及城市毗邻区域的规划无缝衔接。
(六)、围绕“机制共创”,探索常态化的协调机制
都市圈针对体制机制的战略,主要围绕“一体化、协同化”这条主线进行深化,探索常态化协调机制。
1、创新区域治理模式,构建常态化治理体系
建议由上海市政府、浙江省政府、江苏省政府建立沪嘉协调工作机制,设立协调工作领导小组,由上海市常务副市长、浙江省常务副省长、江苏省常务副省长牵头作为领导小组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作为协调小组成员,定期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的困难问题。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嘉兴,由嘉兴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办公室主任,相关部门强化协调配合,全面推进相关工作。
2、深化拓展交流内容,完善统筹协调机制
共同推动嘉兴市与上海市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建立合作机制,分领域策划和推进具体合作事项及项目。省级有关部门要加强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在政策实施、项目安排、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建立浙江省、嘉兴市、县与上海市县等多层次交流互访机制,尤其是浙沪毗邻地区(沪嘉边界)的合作开发平台建设、县乡道的贯通协调等具体工作,还需要动态化、常态化的统筹协调机制。
3、建立调控监测机制,促进工作动态调整
建议联合建立沪嘉区域的调控检测机制,在社会、经济、环境、基础设施等多方面设立评估体系,通过实施监测与反馈,实行项目跟踪与定期汇报制度,对区域共建的成果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进行对话,共同对相关工作作出动态调整。
4、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区域合作项目库
建议继续完善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其作为长三角区域合作对话的常设平台的作用,发挥长三角联席会议办公室的日常协调职能,加强协调层与执行层之间的互动和联系,营造多方共同参与的区域合作格局。建议建立长三角区域合作项目库,探索并设立区域共同建设基金,用于支持入库项目的运作。
参考文献:
【1】《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国家发改委,2016年6月
【2】《嘉兴市空间发展与保护总体规划》
【3】《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