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城市是一个不断经历新陈代谢过程的生命体,建设与改造一直是城市发展并行不悖的两大主题。城市在经历以规模快速扩张为特点的城市化阶段之后,逐步转变为以提升内涵,优化功能结构,盘活存量资产为主的城市更新的新时期。如何在更新过程中协同经济产业的整体发展,如何满足城市居民生活的多层需求,如何构建城市新旧区域之间的平衡协调和持续发展等诸多问题,在新一轮城市发展中值得关注与研究。而城市有机更新正是出于对城市生态、空间环境、历史文化等城市本身的自觉与尊重,对已不适应城市社会生活、经济发展而出现整体机能萎缩衰退甚至完全丧殆的区域,以人文尺度、自然适度、平衡深度、系统广度、多层维度为考量,通过强化对城市功能再造,激活城市可持续发展动力;强化对城市肌理修复,提升城市系统协调运行能力;强化对城市生态修复,实现城市发展模式转型;强化对城市基因培植,焕发城市特色风貌颜值。
一、更新区域的问题与特征
㈠文化积淀的历史性。旧城区通常是年代久远和陈旧衰退的区域,随城市的产生而产生,城市内部经过长期演变沉淀下来,并伴有一定的文物古迹,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嘉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七千年的人类文明史,有马家浜文化,运河文化,有很多历史遗迹。悠久的历史给嘉兴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市级文保单位60处。嘉兴还有2500多年的记录文字史,1700多年的建城史等等,这些都是可以秉承和传承生命密码。因此时间长、具有一定的历史性是其基本特征。
㈡功能丧殆的落后性。落后性首先是指居住和公用设施丧殆,表现在功能退化、结构固化、肌理老化、风貌钙化的城市环境。我市老城区尤其是二环以内14个片区36个地块中,都属于建设时间早、基础设施老化、功能配套不全等问题。其次是指当时表现不太明显,还不适应将来需要,到了一定时期才能明显暴露出其落后性的区域。这种落后性与前述历史性是相联系的,历史性伴随着落后性,落后性又沉淀着历史性。就城市建设而言,不能等到整体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才去更新改造,也不可能同时进行整体改造,必须顺应城市发展历史现状与自身规律,按自然代谢式地分期分区进行改造。
㈢多层维度的复杂性。更新改造区域中经常会碰到产权情况复杂、基础配套滞后、 产业空心等多重瓶颈,这些也是诸多更新改造项目难以推进的背景因素。而城市有机更新工程不仅有自上而下的经济发展策略、产业功能优化措施,同时也有自下而上的愿景策略研究,广泛听取并归纳汲取更新区域中各方诉求与意见。有机更新实施区域不仅要考虑内部各项设施容量的合理性和尺度适宜性,还要考虑与周围地区乃至整个城市的联系与对接;不仅要满足城市居民在物质环境方面的需求,还要满足城市居民在精神方面的需求。有机更新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旧城之内,还会影响到整个城市的空间系统;不仅要考虑当前的经济效益,而且要考虑长远的社会和环境效益。因此,在城市功能系统、运行系统、形态系统等方面都存在着多层维度的复杂性。
㈣系统兼容的综合性。旧城区对整个城市来说,是一个局部。但就这个局部来说, 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也是一个整体。无论更新落后的居住区,还是工业区、商业区,都需要综合考虑区域内的主体设施与基础设施、公益设施、交通网络等等之间的协调兼容。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只有确保城市各个肢体器官健硕,城市主体功能才能高效运行。因此,每一个更新区域都不是单独孤立割裂的个体,而与整个城市有着千丝万缕,息息相通的关联性,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性工程。
二、更新的探索与实践
㈠确立更新理念。近年来,我市城中片与城市新区的迅猛发展相比,发展明显滞后,设施老化、业态衰退、交通拥挤、传统风貌特色消退等一系列问题凸显,迫切需要进行更新整治。同时,城市建设也面临着如何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挑战。加快实施城市有机更新已成为改善民生之急、保护生态文化之急、盘活资源之急、扩大投资之急。2012年8月,为落实省委、省政府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市委、市政府从科学发展的高度,立足于嘉兴实际,作出了实施城市有机更新的重大决策,“把打造幸福民生作为城市有机更新之本,把集聚现代产业作为城市有机更新之要,把优化创业创新环境作为城市有机更新之基,把传承历史文化作为城市有机更新之魂”的核心理念。
㈡厘清更新思路。我市城市有机更新的总体思路是坚持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坚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弘扬文化相结合,推进有机更新,传承历史文化,改善生活质量,发展城市经济,增强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按照突出重点、分类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分阶段、长期性、可持续的思路分步推进更新。确定第一轮实施范围以嘉兴市区二环以内及东栅老镇街区(共28平方公里)为中心城区城市有机更新的重点,共14个片区、36个地块。
㈢推进更新实践。编制更新规划,按照总体规划和重点片区城市设计相结合的思路,编制完成了《嘉兴市区有机更新总体规划》。规划将城中片定位为“长三角国际性文化休闲旅游和商务旅游胜地、旅游接待服务基地;嘉兴市域行政文化中心、商业商务中心、智慧创意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嘉兴市区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现代化中心区和宜居城区”。通过城市有机更新,大力提升嘉兴在长三角中的城市地位。与此同时,对14个有机更新重点片区编制了概念规划和城市设计。制定更新政策,2012年,我市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市区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办法、补偿标准以及有机更新资金管理办法等系列配套政策,为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的实施提供了政策依据。实施更新建设,作为有机更新的前期基础工作,近年来,共启动实施有机更新1.2万亩,启动房屋,共涉及10个有机更新片区,18个地块启动房屋征收工作,涉及居民4000多户、企业100余家,征收总面积100多万平方米。18个地块中,6个地块已完成征收,4个地块为新启动征收项目,1个地块处于征收前期准备中,7个地块正在推进扫尾。
三、更新目标与策略
㈠有机更新目标
城市有机更新的本质是实现城市由粗放型扩张向提高城市内涵品质的集约型发展,总体目标是提高城市发展生态性、持续性、宜居性和认同性,促进城市功能完善、文化多元融合、社会和谐发展,实现城市发展模式转型。概括起来四个方面。
第一,优化城市经济环境。围绕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加快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调整。通过盘活存量土地和城市功能替换,调整用地性质,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通过对城市功能再造,提升中心城区商贸服务能级。通过优化创新创业环境,释放城市发展新动能,推进城市经济新发展。
第二,提升城市宜居环境。围绕人文尺度、集约紧凑、高效绿色,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强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城市休闲空间、商贸服务体系、交通运行空间等软硬环境建设,着力提升城市宜居环境,最大程度地普惠民生。
第三,修复城市生态环境。围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充分考虑城市环境容量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以城市自然生态资源、城市生态空间和保障城市生态系统安全的绿色基础设施为目标,优化城市生态空间结构,完善城市生态功能,改善人居生态环境。
第四,重塑城市人文环境。围绕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加强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把控。以建设国际品质之城、精细管理为途径,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通过吸取乡土文化传统,构建景观文化弹性功能,重建被割裂的文化脉络,重塑地域文化认同。
㈡有机更新策略
1、强化对城市功能再造,激活城市经济发展动力。在当前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有机更新承担了推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城市经济发展动力与城市发展质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城市有机更新不仅是城市局部地区物质、经济和社会形态的更新,更是关乎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市中心城区面临能级提升、品质城市建设、城市生态建设、交通“两难”、民生改善、历史文化特色保护以及要素资源约束等诸多问题。必须强化问题导向,按照有机更新总体规划,加强对城市功能修补再造,从根本上治理“城市病”。中心城市能级弱小、辐射能力不强,其根本原因是随着城市发展更替,原有城市功能逐步退化甚至丧失殆尽,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经济转型和居民生活的需要,亟待强化对城市功能再造。其空间优化、功能更新与产业导入均影响到城市总体的发展格局。加大要素资源的整合力度,形成各类要素集聚功能区块,放大辐射效应,从而,实现中心城市功能提质,能级提升,激活城市经济发展动力。同时通过对核心区域的有机更新,加快城市用地结构调整和城市设施品质的提升,培育辐射力强、竞争力足的新型业态,聚集吸纳人气,营造繁荣强盛的中心区功能和高品质的城市空间环境。通过全面提升城市中心功能、品质居住功能、休闲旅游功能、交通集散功能,逐步推进中高端商务、居住和创意业态综合发展,从根本上破解市域首位度不高的难题。
2、强化城市肌理重塑,提升城市综合运行能力。旧城作为城市空间体系的子系统,其改造、更新、复兴与整个城市的空间结构、经济结构、生态结构休戚相关。在有机更新中涉及到的项目繁多,如棚户区改造、老商业街区更新、老厂区或历史文化保护区域等,不同类型区域,其更新重点、更新模式、运作机制等都不尽相同。就中心城区而言,交通“两难”问题已成为影响城市综合运行能力的重要因素。城市交通是城市肌体的根本脉理,是城市规划、城市功能、城市管理、城市文明以及城市生态指数的直接反映。城市交通受路网结构、路网密度、交通组织、城市管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是一个综合系统问题。解决途径固然众多,但如果仅孤立地修几条路、拓宽几个路口搞“单打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然通了城南堵了城北。因此,必须按照城市有机更新思路,从大街区、稀路网、宽断面向小街区、密路网、窄断面转型,改善公共空间和公共服务。一方面要加强对中心城区内部路网进行梳理,分片划区采取拓展、链接、疏通等肌理重塑,实现内部循环;另一方面通过规划建设快速路网、城市轨道,实现外达畅联。同时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启动一批事关城市功能提升,激活城市活力的地下空间项目建设。此外,继续通过大力发展公交和公共自行车,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交通服务功能。
3、强化城市生态修复,实现城市发展模式转型。城市生态涉及自然生态、空间生态、人文生态等各方面,其修复技术更是涵盖许多领域。城市更新的有机性其核心是自然生态性,目标导向是通过对城市内涵品质的提升,实现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因此,城市有机更新必须始终把对城市生态的保护与修复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要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中推进有机更新。以城市自然生态资源、城市生态空间和保障城市生态系统安全的绿色基础设施为目标,完善城市生态功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调节和自修复的能力、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优化城市生态空间结构、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在有机更新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加强城市绿色空间更新建设。城市绿色空间既是城市生态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衡量一个城市的现代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我市旧城区公共绿地与开放式公共活动空间面积所占比很小,环境质量相对较差。有机更新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善旧城区的空间形态和环境质量,增加绿地、公园、广场等开敞空间及文化、娱乐、体育设施场地,提高城市预防自然灾害能力,消除“三废”污染,净化、美化中心城区的公共空间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
4、强化城市基因培植,焕发城市品质风貌颜值。上一轮大规模城市化导致城市形态风貌失控,强化对城市形态风貌的塑构已成为城市有机更新的重要内容。以打造国际品质城市为目标,通过城市有机更新的实施,为城市留存特有地域环境、街区风貌、建筑风格等嘉兴“城市基因”,实现从历史保护到文化认同的城市形态和风貌特色,提升城市品质颜值。城市老住宅区、老商业区、老工业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承载着地区的变迁印迹,是市民最为熟悉的生活场所,与新区共同构成持续生长的城市有机体,尊重地方发展特点、注重特色保护策略更有利于旧城持续有机的更新。在更新策略上,通过全面保护和发掘旧城区、旧厂区丰富的古典遗存与地方文化(如子城、运河、水乡民俗)、近现代遗存与文化(近现代工业遗产、西洋文化、红船文化),使城中片成为体现嘉兴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载体,以及市民留存历史记忆的核心空间。对于集中成片的待更新地块,采用适当规模、合适尺度、重点带动、成片推进的更新方式;对于零散地块,将点状分散的地块改造与周边环境整治相结合,整体提升地块环境品质。通过城市有机更新,塑构富有江南特性、本土特色、水乡特点的魅力嘉兴,综合提升城市品质风貌。
城市是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城市有机更新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自我修复、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过程。而城市有机更新又是个复杂的过程,在更新中既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又能协调好各方面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需要不断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