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城乡“绿城花海”景观提升建设研究——以嘉兴市区为例
作者:骆小民审核人:孙超琼来源:本站原创日期:2018-01-16点击数:


摘要今年年初召开全市第八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打造“绿城花海”的城市风貌,同时嘉兴打造长三角旅游目的地和国际化品质城市建设也对嘉兴的绿化品质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因此,推动“绿城花海”建设势在必行。通过对嘉兴目前绿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结合对国内外优秀园林城市的案例进行分析和借鉴,确定了嘉兴“绿城花海”建设实现市区“出门即景,处处见绿,四季有花,全民乐享”的城市风貌的总体目标,从“优化绿化结构、完善绿地功能,塑造绿化精品”三个方面论述了“绿城花海”建设的具体内容,并提出了七条“绿城花海”建设的具体实施措施。

关键词园林景观;绿城花海;城市建设;品质提升

一、嘉兴“绿城花海”建设的意义

(一)、向建党一百周年献礼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100周年。在今年年初召开的中共嘉兴市第八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提出“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面积增加花品花量和色叶树种,塑造一批特色花草植被景观,打造‘绿城花海’的城市风貌”。因此,借这一契机,在未来四年内进行“绿城花海”建设,向我党诞生100周年献礼,对作为党的诞生地的嘉兴具有重要且十分特殊的意义。

(二)、营造更好的城乡环境

随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和《上海城市总规(2016-2040)》(草案)的出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嘉兴也正积极参与区域分工协调,承接上海的旅游产业和市场的溢出,建设生态绿肺,塑造长三角的休闲湿地后花园。进行“绿城花海”建设,对营造更好的城乡环境、打造长三角旅游目的地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推动市区绿化品质提升

嘉兴早在2005年就被列入国家级园林城市,市区绿化资源充足,但还存在绿化品质不高、色彩单一、功能欠缺等问题,既影响城市的风貌,也对市民的生活品质和休闲体验不利。同时,嘉兴国际化品质城市的建设目标也对城市的绿化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进行“绿城花海”建设,也是市区的绿化品质提升的重要途径。

(四)、推动我市园林行业的发展

截止2016年底,我市共有园林企业184家,其中一级企业9家,二级企业17家,较长三角地区同等级的其他城市明显较少,且技术、设备、管理水平也相对沪、杭等国内优秀城市明显不高。建设“绿化花海”对推动我市的园林行业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通过“绿城花海”建设,将带动产生一批具有高资质的优秀园林企业。

二、嘉兴绿化建设的现状和短板

根据2017年城建统计年报数据,截止2016年底,嘉兴市区土地面积为98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为88万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绿地率43%,人均绿地面积14平方米。已建成公园约865公顷,生态绿道约500公里。目前嘉兴绿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布局不合理

嘉兴绿化总量较大,绿地率、绿地覆盖率、及人均绿地等相关指标都符合国家级园林城市的相关要求,但布局较为不合理。在城市宏观层面上,主要体现在新、老城区之间的绿化建设布局缺乏统筹。由于历史原因,老城区的原有绿化量偏少,同时由于用地紧张等原因,在老城区内新增绿化较为困难,因此新、老城区的绿地率失衡日渐严重。同时,新建城区的绿化布局也呈现出绿化总量南部多于北部、新建大型公园西部多于东部的格局,总体布局不均衡。此外,从绿化尺度、形态情况的方面来看,大面积集中式绿地较多,而中、小型分散式绿化相对不足。

(二)、功能不完善

总体上市区绿地类型较为完备,但各类公园的服务设施单一,与市民日益增长的游憩需求还有较大距离。综合公园及社区公园的绿地服务辐射度不够。专类公园的种类不丰富,定位不清晰,特色不明确,活动设施短缺,缺少游乐公园、动物园等市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专类公园。带状公园(包括大部分的绿道)多毗邻水系及道路等设置,但绿地与水系的关系较为呆板,滨水空间的丰富性体现不足,同时其设施也有所欠缺,部分绿道缺少照明、长椅和公厕等满足市民游憩基本需求的设施。此外,除游憩功能外,绿地的水系净化、生态涵养功能近些年虽有提高,但总体上停留在传统绿地自净的基础上,离高标准、系统性的生态功能绿地还有很大距离。绿地的其他功能如防灾避险等还需进一步优化提升。

(三)、建设养护水平不高

绿化作为城市中一个有生命力的公益设施,需要全面的策划、系统的管理和科学的养护。在规划设计方面,市区的绿化规划设计费用较低,难以吸引国内外知名园林景观设计大型设计院或事务所参与市区绿地的规划设计,导致绿地规划设计的起点及品位不高。在建设方面,市区公共绿化的单方造价基本200元不到每平米,只能满足基本的绿化功能,难以在更高的要求层面加以提高,较低的建设费用也较难吸引有实力的绿化施工企业参与,导致绿化建设较为粗放,工艺不佳。在养护管理方面,缺乏有先进管理经验的养护管理公司,养护较为粗放,年平均养护费用仅3-4元每平米,使现有养护管理公司难以提供优质的养护服务,也阻碍了市外优秀养护管理公司的进入。

(四)、历史文脉传承不足

绿化是地方历史文脉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发扬地方文化特色上有着重要作用。嘉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江南水乡,景观特征有着很强的辨识度。市区内除了三大历史街区外还散落着各级文保点,但市区绿化与这些文保点的结合度不佳,毗邻绿地之间的相互联系度不高。此外,一些缺乏物质载体的历史沿革、著名事件、名人轶事、文艺作品等非物质文化或优秀文化遗存也应结合在绿化中,以园林景观为载体加以表达。

(五)、植物配置不合理

嘉兴市区园林绿化的植物品种较为单一,远低于本地区可种植的品种数,导致了市区园林绿化的植物丰富度不足,外来植物品种的引种及适地应用也有较大欠缺。植物配置艺术性不强,手法粗放,形成的植栽空间呆板、乏味。植物景观从面上而言,绿化种植过分强调“常绿”,缺乏“彩化”,导致绿地缺少色相及季相变化,植物景观面貌呆板。从点上来看,缺少层次丰富、细腻的植物组团,也缺乏一些体现园艺水准的植物点景如花境、立体花坛等。此外,立体绿化的应用也不足。

(六)、管理控制不严格

目前我市园林绿化的规划设计、建设、养护三分离的管理模式,导致了行业和部门之间的认识和管理机制常有出入。这样的管理机制一方面难以监督市区各项绿化的实施情况,难以察觉和制止侵占绿地等行为;另一方面由于部门之间各自分管行业较多造成的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很容易造成公共投资和管理的巨大浪费。此外,市、区的分层管理模式也导致总体的技术要求在实施过程中的走样。

三、国内外优秀园林城市案例研究

(一)、新加坡

新加坡地域狭小,国土面积仅约719平方公里,不足嘉兴市域面积的六分之一,人口规模却达到了560万,在人口密度高、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新加坡的绿化覆盖率仍高达50%,境内草茂花繁,道路两旁树木成荫,街头随处可见供市民散步、休憩和锻炼的小花园、小草坪,被世界公认为“花园城市”国家。

抛开新加坡地处热带和沿海地区带来的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优势,从新加坡的绿化建设过程中我们仍可以得到很多值得学习的经验:

一是超前规划,精心设计。新加坡从建国初期就树立了“花园城市”的绿化建设目标,高起点、高质量地编制了相应的规划,为绿化建设提供了长期性、战略性的发展蓝图。同时严格按照绿化规划进行绿化建设的设计,并邀请了多位全球著名的设计大师来对重要节点和标志性建筑进行设计,提升了城市绿化的景观水平。

二是健全法制,令行禁止。新加坡的城市绿化法制健全,对所有部门需要承担的绿化职责、各种绿化规划的法定地位、各种项目配建绿地的详细指标等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对损坏绿化的行为实行了严厉的处罚。同时,也对主动推进绿化建设的行为提供了丰富的奖励措施。

三是见缝插绿、立体绿化。在寸土寸金的新加坡能做到处处是红花绿草的宜人景象,得益于政府大力推广见缝插绿和立体绿化的政策。政府通过各种法律和条例要求业主对自家周边的环境进行绿化,不留一寸裸土,大大减少了城市扬尘,造就了干净整洁的市容市貌。同时新加坡的法律强制推行了立体绿化模式,植物材料的大量运用赋予了城市生机勃勃、热情友善的面貌。

四是绿色廊道,网络规划。新加坡在20世纪90年代就制定了详细的概念规划,将城市的“蓝色”与“绿色”相结合,在城市的各种廊道两侧建设绿道,一方面绿地使集水地远离了污染源,保护了水质,另一方面将绿地与水系连成一体,通过公园的建设和步行道、自行车道的铺设,增加了市民休闲活动的场地。同时通过绿道网络的串联,提高了公园和各个绿色空间的可达性和安全性。

五是市场运作,全民参与。新加坡制定了严格的技术操作及养护标准,以便监督检查。同时,积极推广承包商养护制度,以公开招投标方式邀请私人机构参与园艺养护作业,规定承包商必须采用机械取代人工。目前新加坡90%的绿地养护已推向市场,大大提高了新加坡园林业的水平。

(二)上海

与嘉兴毗邻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全市土地面积6340.5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415.27万人,人口密度约为嘉兴的4.3倍,绿化覆盖率为38.5%。按照上一轮城市总规的要求,上海集中推进绿化系统建设,使得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幅提升,城市环境显著改善。近年来,上海以延中绿地、世博园区绿地等为代表的中心城区大型绿地先后建成,外环绿带已建成宽度100 米林带,总面积超过26平方公里,市域内相继建成4座国家森林公园,形成了15片千亩以上大型生态林,大大丰富了上海郊区的生态景观空间。

上海绿化水平的飞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四点:

一是政策扶持力度大。上海的发改、城建、财政等部门都为各种绿化专项行动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从政府层面确保了绿化专项行动的顺利实施。例如上海的立体绿化示范项目,就由发改委、建委和财政局联合印发了《上海市建筑节能项目专项扶持办法》,对各类立体绿化示范项目做出了明确界定,并详细规定了各类立体绿化和屋顶绿化对应的补贴政策,这些政策大大推动了示范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是财政投入力度大。上海财政每年稳定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绿化的建设和养护,绿化平均单方造价在500-1000元,年平均养护费为12元每平米,同时各类绿化专项行动还能得到相应的拨款。例如在上海市立体绿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中,仅立体绿化专项每个区每年投入就有近3000万。充足的资金投入为高水平的绿化建设和养护提供了保障。

三是宣传造势力度大。为宣传绿化理念,上海每年都会举办大量的宣传活动。例如上海绿化委员会每年举办的市民绿化节,从每年的312日植树节开始一直持续到10月份,近8个月的绿化节包含了大量的绿化公益讲座、家庭园艺展示以及各种植树、认养活动,为绿化工作的开展打下了扎实的群众基础。

四是专业技术力量强。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是隶属于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的事业单位,主要负责本市园林行业的绿化宣传、指导、管理、服务等。站内有具备园林绿化中高级职称的专职技术人员,专门负责为全市绿化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制定相关专业标准、导则和行业规范,并开展前沿绿化技术的收集、研究等工作,负责绿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三)、杭州

浙江省的省会城市杭州,全市土地面积共16596平方公里,拥有901.80万人常住人口,绿化覆盖率40.43%。作为国家级园林城市,杭州近年来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突飞猛进,先后获得“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等多个荣誉称号。杭州城市和景区绿化全国瞩目,主要有以下经验:

一是确保充足稳定的资金投入。杭州财政专门出台绿化建设和养护分级定额标准,且中标价格不得低于对应等级定额的90%,保证的城区公共绿化的基本建设、养护品质。2012年至今,城区绿化每年持续稳定投入的建设资金都在1.7亿元左右,且逐年上升。同时,杭州公共绿化平均单方造价大约600-1000元以上每平米,城区年平均养护费约为10元每平米,景区则为10-20元以上。

二是大量的节点精品工程建设。为满足大型会议、赛事等以及常规的各项节日庆典重点景观打造的需要,杭州城区每年约有2600多万的资金投入到时花排放、立体花坛营造、花境布置和各类花箱布置中。同时开展评比,获奖的作品由市、区两级财政予以资金补贴式奖励,其中市级财政每年以奖代补经费400万元,其他都由区级财政经费投入,此举有效调动了参与各区和企业的积极主动性。

三是严格考核,绿化成效与政绩考核挂钩。在绿化建设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杭州的绿化养护水平不足的缺陷也日渐显现。为此杭州通过每季度定期开展“最佳最差公园(景区)、道路及河道绿地、高架绿化”考核(以下简称“双最考核”)来督促各有关部门进一步提升对绿化的养护管理水平,被评为“最差”的绿化项目不仅将被新闻媒体曝光,相关管理部门的领导干部也将受到相应的处分,而负责养护工作的企业也将被中止养护合同并被取消市场准入资格。这一严格的考核机制推动了杭州城市绿化养护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值得嘉兴效仿。

四是技术监督指导有保障。杭州市有专门的绿化管理站,主要职能是负责对杭州市各城区和西湖风景区范围内的绿化工程招标、建设以及绿化养护工作进行管理。杭州园文局和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有着近千名具有园林绿化中高级职称的专职技术人员。我市目前的园林绿化管理和技术指导专业人员明显匮乏,有个别县、区甚至没有园林绿化专业背景的技术管理人员。

四、嘉兴“绿城花海”建设的目标

嘉兴市“绿城花海”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5年的努力,在2021年实现市区“出门即景,处处见绿,四季有花,全民乐享”的“绿城花海”城市风貌,具体包括:

(一)、优化绿化结构

一是优化全市绿地的布局结构。结合生态控制线的管控要求,保护和恢复西片、东片和南片三片楔形绿地,在城市外围形成“风扇型”生态空间结构;加快全市“两环八放射”的千里绿道建设,串点成链、串链成网,增加各类公园绿地、开敞空间的可达性;通过拆建还绿、拆墙透绿等方式,弥补绿量的失衡和不足。

二是优化全市绿化的品种结构。在绿地布局优化的基础上,通过在原有色彩单一的绿化上加种色叶树种或花期不同的植物等措施,对其进行彩化,提升其观赏性。

(二)、完善绿地功能

一是明确各类公园的功能定位,合理植入功能。对各类社区公园内的健身设施进行修缮,恢复其功能,对综合公园通过增设游玩项目等方式提升可游玩性,同时增设目前短缺的游乐园、动物园等专类公园,为市民的各类活动提供空间载体。

二是完善各类公园、绿道的服务设施。补齐公园、绿道缺少的照明、长椅和公厕等基本服务设施,并进一步优化提升绿地防灾避险、生态涵养、水系净化等功能。

(三)、塑造绿化精品

一是对城市出入口和重要节点增绿、增景。重点围绕主要入城口、南湖大道等主要景观大道及节点、中环南路等主要交通主干路、主要节点等,增设设计优良的节点花境、立体花坛等,打造一批精品节点、精品道路,对外展示嘉兴的田园城市特色。

二是结合历史文保点塑造园林景观。通过绿化串联散落在嘉兴各地的历史街区和文保点,通过绿化意境展示一些缺乏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存,使绿化成为历史文脉表达的媒介。

三是大力推广立体绿化。加大宣传力度,出台奖励政策,鼓励新建建筑实行立体绿化和对原有建筑进行立体绿化改造。通过植物材料生机勃勃、热情友善的观感,营造嘉兴国际化品质之城开放、包容的城市形象。

五、嘉兴“绿城花海”建设的措施

(一)、制订“绿城花海”实施方案

建议系统性地制订“绿城花海”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工作的总体目标、原则、行动计划和施工项目库,确定开展各项工作的时间节点,并从“多部门统筹协调,多技术协同对接”的角度强化工作机制和实施政策,确保实施方案的落实。

(二)、健全法制加强绿线管控

建议依据规划的绿地范围和位置明确划定城市绿线,并在此基础上牢固树立对绿线的管控意识,出台管理办法,加强管控力度,对依法确定的绿线不得随意调整,绿线范围内的绿地不得随意变更性质和侵占。同时,进一步建议立法保护城市绿线,将绿线管控上升到法律层面,使规划绿地和已建成绿地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

(三)、做好园林绿化顶层规划

“绿城花海”建设是嘉兴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重大机遇,建议结合嘉兴目前正在开展的“城市双修”工作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工作,坚持高起点、高要求、高品位和高质量的原则,编制具有系统性、前瞻性、科学性和权威性的绿化相关规划,从规划层面对园林绿化的后续设计和建设提供引导。

(四)、因地制宜做好绿化设计

建议出台城市绿化的设计导则和建设及养护标准,在设计和建设时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划、导则和标准进行。同时,设计应当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对靠近居民游憩活动较多的区域的绿化设计时主要强调使用功能、设施完善和节约养护成本;而对远离居民游憩活动较多的区域的绿化则尽量保持自然群落配置,减少对自然系统的人为干扰;对城市出入口、轴线上的景观绿化则强调特色的营造,有条件时可以聘请国内外园林景观设计方面的专家、名家进行设计或提供意见、建议。

(五)、定期培训强化养护考核

建议长期开展专项技术培训,持续开展技工比武,全面可持续提高全市园林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建议明确由各区园林管理部门负责辖区内城市绿化养护和绿化工程建设的招标投标管理。市园林市政局作为主管部门,负责出台城市绿化的设计导则、建设及养护标准及考核办法、评分标准,并对各区绿化建设、养护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定期考核,对考核未通过或连续出现排名靠后的在新闻媒体上予以曝光,必要时更换负责养护的企业。进一步建议将考核评比的结果与责任部门主要领导的政绩考核和负责养护的企业在本市绿化养护市场的准入资格相挂钩。

(六)、建立长效经费保障机制

建议根据“绿城花海”的建设目标和任务,各部门做好测算,统筹安排各项目的资金计划,纳入本级年度财政预算安排。同时,建议在政府财政预算中增设“城市园林绿化长效管理养护专项资金”,并与每年园林绿化的新增建设情况相匹配,逐年增加,切实确保园林绿化的日常管理养护经费。鼓励社会投资主体以多种形式参与“绿城花海”的建设,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筹资、市场运作、企业参与的长效经费保障机制。

(七)、加大宣传鼓励全民参与

建议园林绿化部门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全民参与绿化建设和管理养护,定期开展阳台绿化评比、植物社会认养、公园守望者行动等公众参与性质的活动,让更多的公众作为经常性的志愿者积极参与,增加公众对绿化的责任意识、归属意识和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 《关于建设江南水乡典范与嘉兴国际化品质城市的几点思考》,嘉兴市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嘉兴市城市发展研究中心,20167

[2] 《勇立潮头、勇当标兵——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鲁俊,20172

[3] 《嘉兴市2016年城市和县城建设统计年报》,嘉兴市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20176

[4] 《新加坡建设花园城市对美丽中国的启示》,郑晓霞,金云峰,20133

[5]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报告》,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20168

[6] 2016年上海市统计年鉴》,上海市统计局,201612

[7] 2016年杭州市统计年鉴》,杭州市统计局,201612

[8] 2017年度杭州市区最佳最差公园(景区)、道路及河道绿地、高甲绿化考核实施方案》,杭州市绿化委员会城区分会,杭州市园林文物局,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