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城市双修,重塑老城核心价值
作者:林海审核人:孙超琼来源:本站原创日期:2018-01-16点击数:


摘要随着城市化率突破50%,目前城市的发展模式已经由侧重量的扩张转变为侧重质的提升。因此,开展城市双修,对现有存量进行更新和品质提升已经迫在眉睫。通过对城市双修的内涵的深入解读,确定了嘉兴城市双修的目标和思路,重点围绕“建设国际化品质城市的核心区、展示嘉兴文化的城市会客厅、建成爱国教育与乡愁体验的重要载体、江南水乡特色休闲旅游中心”的目标方向,提出了城市修补的“抓引序、抓宜居、抓整貌、抓保洁”四大抓手和生态修复的“修文、梳蓝、理绿”三大措施,并提出通过以“星星之火”和“嘉禾根脉”两大主题的游线的打造,带动老城区的核心价值的提升。

关键词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有机更新;存量规划;老城区提升;城景融合

201534月,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筹备期间,针对三亚城市的突出问题,陈政高部长提出了“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理念思路。2015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复函同意将三亚列为城市修复生态修复综合试点城市,并编制《三亚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总体规划》,作为指导三亚可持续发展的蓝图。随后,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提出,城市“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城市建设要“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今年嘉兴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了“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化品质的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这一新的城市目标。中心城区作为国际化品质建设的核心,通过对老城开展城市双修工作,有利于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契合现阶段嘉兴城市发展的实际,弥补城市发展短板,是城市发展方式转型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实现粗放扩张性的改革转变为城市内涵质量提高的规划,从而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

一、理解好嘉兴城市双修的概念内涵

城市双修是指“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主要是针对城镇快速发展、粗放增长导致的环境不优、功能不全、交通不畅、设施不齐、形象不美、文脉不续、管理不善等问题,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建设模式。它不仅包括对城市、街道、生态等物质空间环境的修复,也包含了对社会、文化等软环境的修补。它重点是通过“外在的品质提升和内在的民生改善”这种“内外兼修”方式,弥补城市发展短板,治理城市发展问题,是城镇化水平进入一定发展阶段后,面临发展转型的客观需要。

以“五个结合”的认识强化城市修补内涵。城市修补重点针对民众反应的问题、城市发展的短板,城市修补工作不是量上的拓展建新,而是品质的营造提升。因此,要把对城市空间和环境的修补与完善城市功能相结合,要把物质空间和设施的修补与社会、社区的共建共治共享相结合,要把城市街区的修补与城市文化传承与建构相结合,要把营造健康活力的城市形象和改善民生相结合,要注重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同步,集中资源补齐短板。

以“四个注重”的认识强化生态修复的内涵。城市生态修复是要将生态格局作为城市布局的决定性因素。要更加重视整体性和系统性,不仅关注城市景观、绿化、水系等单项工程,更加注重山、水、林、田、湖、荡等城市生态大格局;要更加注重建设和保护的协调关系,尤其是历史文化的延续传承;要注重自然与人的亲近关系,特色开放空间的建设;要注重生态环境自身的生长循环规律。

二、充分认识嘉兴城市双修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落实中央城市系列精神提升城市品质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针对当前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城市病”等突出问题提出了“一个尊重、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强调城市发展要秉持“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的理念,城市设计要加强“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城市建设要“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城市双修通过城市发展模式和治理模式的转型,强调以人为本和尊重自然。通过城市双修,进一步落实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实现城市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尤其通过对老城区增加文化内涵、严守底线、盘活存量,提升中心城区价值,推动我市国际化品质城市的建设。

(二)有利于弥补城市发展短板重塑老城核心价值

嘉兴老城区是人文资源最密集,最能体现嘉兴核心价值和城市特色的区块,集中了各类文保单位与历史街区43处,占市区的57%。但在过去城市快速发展阶段中,老城区也暴露出环境风貌相对较差、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等问题,弥补发展短板迫在眉睫。城市双修强调在城市既有存量基础上的功能再提升和原有社区的再发展,推动旧城区的城市机能复苏,通过城市双修,弥补生态环境、城市景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的一些欠账,凸显最嘉兴的特色,重塑老城核心价值。

(三)有利于转型城市发展方式实现精致城市治理

城市化率达到50%以后,城市发展模式就向“城市更新和新城建设并存、且城市更新为主”的环境品质优化发生转变。通过老城区的城市双修盘活存量,可实现城市规划由“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型;通过城市双修强化人本环境,可实现城市建设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通过城市双修强化精细管理,可实现城市管理由粗放型的二维管理向精细化的三维管治转变。

三、重点把握嘉兴城市双修的目标思路

(一)城市双修的目标

为将嘉兴中心城区建设成为际化品质的现代化网络性田园城市的核心,综合考虑承载嘉兴老城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的空间载体,围绕“建设国际化品质城市的核心区、展示嘉兴文化的城市会客厅、建成爱国教育与乡愁体验的重要载体、江南水乡特色休闲旅游中心”四个方向,以“水绿文城、城景相融;串读历史、记忆乡愁”为核心价值,重整生态环境、重获文化认同、重育场所精神、重塑设施品质、重建社会良知,实现“浩浩八塘汇烟雨;悠悠七彩述流年”的老城双修目标,重塑老城核心价值。

(二)城市双修的思路

嘉兴城市双修的工作思路是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系列精神,重点围绕“一个核心、两大方向、三项重点”,实现以人为本和改善民生。

把握“一个核心”,就是转变发展理念,围绕“城市双修是新时期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一核心。实现从过去粗放型的外延扩张模式向精明增长、集约紧凑的绿色模式转变;从土地资本驱动向文化创新驱动的绿色动力转变;从城市硬件环境建设向民生服务等软硬结合的功能服务转变;从过去的指令型管理向规划、建设、管理、统筹的服务型治理转变。

突出“两大方向”,就是重点突出“风貌形象”和“文化形象”,推进品质城市建设。重点通过风貌本土化、文化特色化的要求,注重城市形态、色彩、景观等风貌的协调统一,强化“自然环境作为特色之本、历史文化作为特色之魂、社会环境作为特色之心”的理念,将嘉兴的城市特色和文化灵魂展现出来,加快国际化品质城市建设。

聚焦“三大重点”,就是聚焦“环境”、“交通”和“服务”三大系统,实现民生改善、以人为本。紧紧围绕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改善措施,涵盖城市环境提升、交通设施完善、社区服务空间构建等内容,优化内在的民生工程,加快宜居宜业城市建设。

遵循“三大路径”,就是遵循“面上综合整治、线上渐进更新、点上精致设计”的双修路径。坚持点线面结合,有序推进,实现点上出彩、线上美丽、面上整洁。

四、嘉兴城市双修的重要举措

(一)“四大抓手”推进城市修补

体现重大工程的衔接,结合“综合整治”、城市设计推进“四大抓手”。

1、抓引序,织系统网络。

织地上交通系统网络,就是重点完善断头路贯通工程,尤其是三元路的全线贯通,优化城市主次干道系统,完善老城 “三横两纵”的路网结构,逐步构筑通达、连续的路网体系,有条件实施老城微循环(单向、禁左)等设置,使老城动态交通更加顺畅,结合潜力空间优化静态交通,实现地下停车为主、地面停车为辅的发展模式。织地下市政设施网络,就是结合地下管线的普查,集约、高效、有序的利用地下空间,合理制定未来综合管廊布局和建设策略。

2、抓宜居,补民生短板

围绕“保住房、抓完善、促发展”的目标,积极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进一步完善社区公共服务标准体系,配套建设中小学、幼儿园、超市、菜市场以及社区养老、医疗卫生、文化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补齐社区空间活力,通过开放街区、密路网、窄断面的设计,完善宜居的社区环境。

3、抓整貌,提景观风貌

统一城市色彩,结合城市色彩规划要求,强化分区形象,明确色彩导则,归纳重要片区的建筑色彩特质,对重要节点及立面进行色彩氛围营造,明确管控措施。整治城市街景,考虑街道的功能性质,按照街道管理手册要求,从街道风格、建筑风貌、广告牌匾、绿化景观、夜景照明等方面提出整治方案。建设绿城花海,加强配套设施完善和品质提升,对主要道路两侧的树种、色彩进行统一规划,丰富树、花搭配,增加垂直绿化,补充季节性景观,努力提升一批具有人文气息、表达历史文脉、体现自然生态的精品节点和景观道路,塑造“一街一景点、一路一特色”的景观格局。

4、抓保洁,推空间整理

重点整理环境空间、公共空间、建筑空间、街道空间。环境空间的整理,就是开展以城市环境提升为主题的综合整治,点线面全方位推进,点上重点提升农贸市场周边环境卫生,线上重点提升背街小巷、传统街巷空间,面上重点推进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公共空间的整理,就是强化重点街道的综合环境建设,利用开放街区、开敞空间、口袋公园等建设方式,提升公共空间品质,改善周边居民的居住环境。建筑空间的整理,就是通过实施镶牙工程,尊重周围环境,对重点区域的建筑立面进行整治,实现新建建筑与老旧建筑的风格、色彩统一。街道空间的整理,就是结合城市街景的管控要求,强化街道色彩、街道风貌、街道绿化、街道小品、街道亮化等统一管控,实现风貌协调。

(二)“三大措施”推进生态修复

重点体现历史有机延续,结合城市有机更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形成“三大措施”。

1、“修文”修复特色

显老城历史文化特色,依托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通过对中心城区文化资源的有机整合、与城市建设的全面融合、与旅游商办的功能混合,建设文旅一体化大景区,重点梳理文化资源点、旅游资源线、文化底蕴面,优化完善住宿、交通、餐饮、标识等服务配套,实现“以景促城,以城兴景,城景融合”。塑重要区块文化主题,避免对老城大拆大建,重点加快三大区块的有机更新,结合旅游特色,加快南湖湖滨片区的更新,建成集旅游、休闲、文化和服务功能的城市中心公共活动区,扮靓城市客厅。结合形象提升,加快火车站片区的更新建设,改善对外窗口,提升对外形象。结合资源再利用,加快民丰冶金片区、东栅老街片区更新,加强对近现代民族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显重要节点文化特色,在现有子城、天主教堂、文生修道院等特色节点保护开发的同时,恢复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遗迹,将原景点的存世年代、原有功能、形状风貌、历史故事等,通过立碑、雕刻、小品等方式,将故事讲出来,增加感知点的密度。重点恢复铜官塔、天籁阁、鸳湖旅馆、怀苏亭、戒石亭、便厅、北城墙、宣公书院、宣公桥、东塔等十处历史遗迹。同时通过立碑、雕塑、小品、增设简易设施等方式纪念小北门、小西门、天宁寺、楞严寺、吴镇草堂、春波们、通岳门、小东门、澄海门、小南门等十个湮灭点。

2、“梳蓝”修复河道

从生态改善、工程治理、管理完善三方面入手,强化源头削减,采取低影响开发模式修复河道,结合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六种元素,通过“修复一系列海绵设施、修复一系列口袋公园、投放一批净水浮岛、修复一批污水管网、修复一批工业用地”五项措施,从而改善老城区水质、提高绿化品质、提升城市环境。同时对大运河、环城河等主要河流沿线的景观品质进行提升,打造滨河步道,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休闲步道环境,凸显江南水乡典范特色。

3、“理绿”修复绿地

通过见缝插绿、破墙还绿等手段,增加公园绿地空间,与水网骨架相结合,构筑水绿交融、各具特色的绿化景观。结合闲置及改造用地植入口袋公园,重点结合绿地广场植入10处口袋公园,利用有机更新地块改造配建9处口袋公园,为居民、游客提供小型公共开放空间。构建“一环三放射”的滨水绿道格局。内环生态绿道由环城河、南湖、西南湖和长盐塘沿岸生态绿道组成,是市区放射状生态绿道的起点。主要将南湖风景名胜区、梅湾、范蠡湖、月河、芦席汇、吴越文化公园等中心城区重要旅游休闲节点串联起来。杭州塘运河文化绿道起始于范蠡湖公园,沿杭州塘向西延伸,将范蠡湖公园、三塔串联起来,重在负载运河文化。穆湖溪—苏州塘生态绿道将芦席汇历史街区、落帆亭、文生修道院、穆湖溪公园串联起来。平湖塘生态绿道起始于南湖,经民丰冶金片区。构建内外联系疏通点,重点打通以环城河绿道为核心的向外联系通道,主要包括神龙桥南堍、放鹤洲花园一期东侧、西南湖生态公园等7个节点。

(三)“两大线路”带动老城提升

考虑时效与时序要求,按照“短期改善与长期管控相结合”的原则,全面统筹,重点示范。“红线”和“紫线”作为嘉兴老城“七彩线路”的试验段和先行段,综合考虑代表性、可操作性的原则,作为双修示范引擎带动老城价值提升。

1、塑造线路主题

红线以星星之火为主题,实现“重走一大路,传承先辈魂”目标。根据线路特色资源,形成民国故事、水绿江南等特色文化展示区,串联起嘉兴老火车站、宣公弄、瓶山等文化资源。紫线以嘉禾根脉为主题,实现“禾城探古今,育嗣寻乡情”目标。作为乡愁教育的重要线路,也是嘉兴中轴线的重要体现,形成商贸繁荣区、子城往事区、壕股望城(湖)区三个特色文化区。商贸繁荣区为芦席汇、月河段,以休闲、娱乐、商业、民宿为主要职能的历史街区。子城往事区为瓶山、子城、府南街段,是城市历史文化最集中之地,也是讲述本地故事、居民休闲散步、教育子女的绝佳场所。壕股望城(湖)区为环城路绿道、壕股塔段,以绿道、公园为主,是居民锻炼、休闲,俯瞰全城的好去处。

2、全线风貌修补

在按照《浙江省小城镇综合整治导则》进行环境整治的基础上,重点结合嘉兴有机更新1812计划对宣公弄地块、人民剧院地块进行更新,同时按照片区建筑风貌现状条件及所处街巷的片区特色,划定民国风貌片区(宣公弄片)、传统风貌片区(遗址公园、人民剧院、芦席汇)、现代风貌片区(华庭街周边)三大片区,在风貌控制的基础上对各片区的建筑特色、立面空间、街道景观进行空间修补。

3、重点区块生态修补

生态环境修复,重点结合现有绿地现状及闲置空间,打开瓶山公园、建成子城遗址公园、建设宣工弄等5处口袋公园。历史文化修复重点体现在宣工弄、府南街、子城、月河芦席汇片区。宣工弄主要展现民国风情文化特色,通过对地块内部拆除老旧破损且无保存价值的建筑,对有保存价值的建筑进行维修和改造设计,恢复宣公桥和恢复宣公书院,利用废弃的河道创造具有特色的下沉公园景观,体现民国风情文化特色。府南街实现从民国风情向传统文化的过渡区,南段通过雕塑纪念沈括在嘉兴任职期间形成《梦溪笔谈》的思路与内涵,北段与子城子城谯楼相联系,沿街的改造风格应该向中式转变,植入文化要素。子城地块打造传统文化体验区,恢复怀苏亭、戒石亭、便厅、北城墙,与瓶山公园及嘉兴书院共同打造嘉兴城市客厅。人民剧院建议恢复天籁阁和鸳湖旅馆,整体开发为文化传统商业。华庭街地块建议恢复铜官塔历史节点。月河芦席汇重点体现传统风貌特色,加强文化保护利用与开发。

参考文献:

[1] 《催化与转型:“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67

[2] 《关于建设江南水乡典范与嘉兴国际化品质城市的思考》,嘉兴市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嘉兴市城市发展研究中心,20169

[3] 《促进城景融合,打造品质核心——关于实施旅游大战略,打造城景一体大景区的思路建议》,嘉兴市城市发展研究中心,20169

[4] 《城景融合、文旅一体景区概念规划》,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5] 《关于嘉兴开展城市双修工作的建议》,嘉兴市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嘉兴市城市发展研究中心,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