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美丽乡村 未来已来
作者:海宁市住建局审核人:孙超琼来源:各县(市、区)住建部门日期:2022-06-16点击数:

2021年8月,海宁市博儒桥村列入浙江省首批未来乡村建设试点;今年3月,长安镇兴城村、丁桥镇海潮村、袁花镇长啸村、黄湾镇尖山村列入第二批未来乡村创建对象。

未来乡村建设是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先行探路。海宁市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拓展内容、升级标准,进行场景化建设、特质化打造,推动未来乡村从“要素壁垒”向“资源集成”转变,乡村振兴从“美丽”走向了“未来”。

一、通过未来乡村建设,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打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

一是对接好全链条生活需求。加强党群服务中心、邻里中心、创业家园、数字服务等功能配置,结合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叠加教育、健康、文化、体育等高品质公共服务,汇聚便民服务物理空间,未来2年计划总投资3.7418亿元,共有61个落地项目,建立20分钟医疗圈、15分钟养老圈、15分钟健身圈,让未来乡村乐居、优居。

二是对接好全生命周期需求。在公共卫生、全民健身场景打造的基础上,从农村重点人群入手,以养老、育幼服务平台为主载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发乐湾云系统,人脸识别功能高效便捷,监护手环实现测心率、定位、通话、报警等功能,实施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无障碍化改造,让老有颐养;智慧书屋、数字文化馆、研学课堂提供多媒体智能学习服务,让幼有善育。

三是对接好全过程体验需求。通过“四共四筹”基层治理模式,提高群众参与度,做到决策共谋、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功共享,在互动体验中参与乡村建设,提升农民群众体验感、认同感和幸福感。博儒桥村累计筹资300万元,土地100多亩,已建成19个组级“口袋公园”,完成2.5公里通组主要道路拓宽工程。

二、通过未来乡村建设,吸引更多人才、科技、资金等要素流向农村,激发发展活力,让繁华城市与繁荣农村交相辉映、共富共美。

一是激活数字化改革内生力。以“四共四筹”村民自治模式为切口,以落实解决群众需求为核心,创新谋划多维度平台治理体系,涵盖党建、治理、产业、文化等建设,通过建立议事、项目、筹资、收益、评选管理等服务系统,在这套完整的体系基础上,按照产业和市场的需求,为更多村进行量身定制的资源优化配置,打造智慧生活、整体智治的现代图景,赋能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全面发展。

二是盘活集体经济凝聚力。全面推进以集体经济为核心的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通过土地流转交易数据管理、闲置农房租赁、招工就业信息推送、收益管理等功能模块建设,为农民提供数字化服务,引入零息“共富贷”帮助低收入农户增产增收,培育“百链千亿”农业全产业链,加强对农民就业创业帮扶,促进农民农村扩中提低。

三是悦活乡村旅游感染力。坚持运营前置,针对性谋划个性化规划,设置共富盲盒、无人民宿、零碳集市等,请来往游客创新提议乡村服务新业态;手机扫码即刻获得720°全景图、AR、VR视频,提前获得吃住行游购娱推荐,未到先游,让乡村活起来。兴城村引进运营公司全力推进乡村旅游,2021乡村旅游年接待量35万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2640万元,接待研学团队50批次2500人次。

三、通过未来乡村建设,率先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路径,积累经验,学有榜样、行有方向、干有示范。

一是推广“四共四筹”自治模式。深入实践、推广“四共四筹”村民自治模式,提升村民收入、经济活力、人居品质、未来基建,全面应用整套核心服务系统,为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实现赋权、赋能、赋责、赋利、赋形,以开放、包容的态度继续创新,让“四共四筹”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标杆。

二是拓宽农业产业共富路径。提升共建筹资基地活力,建设数字化现代农业共富大棚,以“党组织+合作社+党员+农户”的抱团发展模式,积极构建农业全产业链。博儒桥村规划建设千亩农业示范园区,引进200亩金辉果蔬和50亩果蔬四季采摘项目,亩产超2万元;海潮村建设“千亩优质香稻主导示范区”,倾力打响“海潮牌”香米,打造以香稻为主题的特色粮食功能区和都市“米袋子”;长啸村建有107亩“农光互补”食用菌基地,创新棚下种菇模式,2021年产值1200万元。

三是扩展农村电商发展前景。打造辐射长三角的3000㎡农播基地,搭建农业数字展销平台、农村电商中心、农产品展销中心、农创客直播基地、农播课堂,培育电商人才,带动村民参与到农播销售、生产中来,让直播变成新农活,数据变成新农资,推动省级电商专业村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