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平湖市钟埭街道自2020年成功创建省工业特色型美丽城镇样板以来,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围绕“优质”“高效”两个关键词,加快资源要素集聚,2020-2022三年期间实现能耗“三连降”效益“三连升”,万元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末下降3个百分点,进一步以最小投入撬动最大产出,努力打造工业特色型美丽城镇新标杆。
一、“扩高”“提低”并重,理顺发展底子
一是加大腾笼换鸟力度。重塑“三生”空间,释放发展活力,按照“改造提升、整治规范、关停淘汰”三个一批模式,“疏堵结合”倒逼企业加速腾退。创新“红黄绿”三色推进法,以规范企业出租、改造、装修等相关行为为抓手,分区域分阶段分类别,加快腾笼换鸟步入快车道。2022年,经开区腾退低效用地697.3亩,整治企业263家。
二是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深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加快土地资源整合与再利用,提升产出效率。建设全市投资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飞地抱团”强村项目——平湖智创园。2020年9月开园以来,先后引进项目20个,已投产项目10个。同时,支持“占地大户”企业投建、改建小微企业园,区内现有小微园总面积81.73万平米,入驻企业222家,2022年实现产值32亿元,贡献税收1.8亿元。
三是引导因地制宜转型。通过精准画像,对企业进行针对性研判,加快转型步伐。一方面,鼓励传统产业转型,以厂房、资金等要素入股参股新生企业。如华城集团利用自身闲置厂房引入并投资入股精密行星减速机项目,实现效益提升。另一方面,发挥龙头企业虹吸效应,兼并、吸收周边企业加快整合。如津上精密机械通过兼并周边荣辉灯具、日新制钢等低效企业,累计增资超15亿元,成长为全国最大中高档数控机床生产企业。
二、“稳进”“提质”并进,加快效率变革
一是支持创新主体培育。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企业走高新技术、专精特新道路。全力打造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合作,先后引进上海交大智能光电研究院、航天科工23所平湖实验室等8个高能级科创平台,助推区内产业创新,擦亮“智造经开”双创品牌。三年来,累计新增高新技术企业92家,培育国家级“小巨人”企业7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8家。2022年专精特新企业实现产值56.9亿元,同比增长9%。
二是鼓励技术改造赋能。针对性出台开发区科技创新、工业发展政策,优化资源配置让“寸土”生“寸金”。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鼓励企业依托技术革新、装备升级等手段,推动生产制造向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迈进。如长城汽车整车制造智能工厂,通过构建VMS、APS等10个核心信息系统,将公司产、销、储、购全环节标准化贯通,企业产品不良品率降低20%,劳动生产率提升25%。近三年来,开发区实施企业技改项目132个,完成技改投资50.3亿元。
三是夯实抗疫稳产底盘。针对疫情反复实际,牢牢守住稳工稳产“生命线”。优化完善16个由班子领导联挂、110余名涉企干部为成员的企业防疫网格,实现“一对一”精准服务、“点对点”把脉问诊。在疫情防控期间,网格成员实地走访企业近万次,日受理咨询1000余起,办理各类“绿色通行证”9000余张,协调解决防疫物资、物流运输、员工进出等各类诉求。出台《企业人员和货物疫情防控管理标准》《货车赴中高风险地区全闭环管理办法》系列文件,加强制度保障,助力经济防疫“两战赢”。
三、“招商”“服务”并举,优选长远动能
一是产业发展定位更加清晰。以“招大育强”为主线抓好强链壮群,明确“3+3”即新能源汽车、高端机床、汽车电子三大优势产业,航空航天、新材料、生命健康三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进一步突出龙头带动作用,加快构建完善汽车电子、高端机床等百亿级产业链,持续壮大百家“亿元企业俱乐部”。2022年,新认定招大引强项目5个,其中世界500强3个、行业龙头项目1个、超亿美元项目1个。
二是外资集聚效应更加凸显。构建开放招引大格局,加快搭建开放平台、打通开放通道,打好中日、中德两大国别产业园“核心牌”,利用现有链主型企业,创新项目招引方式,打好以商引商、出海抢商、基金招商等新一套“组合拳”。2022年,签约汽车马达旗舰工厂、德库威勒等外资项目11个,合同外资达2.92亿美元。中日(平湖)国际产业合作园综合考评蝉联全省第一,中德(平湖)国际产业园列入全省培育类园区第一方阵。
三是配套服务水平更加精细。持续深化优化营商环境“一号工程”,深入推进“工业社区”网格服务,落实分组联挂企业机制。全面实行重点项目清单化管理和周报制管理,加速落实“拿地即开工”“四证联发”工作机制,为项目开工建设、竣工投产“双提前”赢得时间。如川电钢板总投资3400万美元项目,在经济服务团队“店小二”全流程服务下,整体工期提前2个月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