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建筑工地是建筑行业的重要“窗口”,文明施工是建筑工地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市建设局坚持“抓安全、创标杆、讲文明、树形象”的理念,在全市选树一批建筑工地文明施工优秀案例,供全市建筑行业比照学习,让工地真正净起来、静下来,推进建筑工地文明施工持续深入。
一、工程概况
桐乡市丰子恺艺术中心(一期)项目由美术馆、音乐厅、剧场组成,位于桐乡市凤凰湖西南侧,西侧至环城东路,北侧紧靠茅盾东路,项目总造价94880.00万元,用地面积约69782.83平方米(约105亩),总建筑面积110059.42㎡(地上64610.9㎡,地下45448.52㎡),建筑高度45.4m。项目为框架、钢结构结构形式,地下一层,地上四至六层。
二、项目现场
1.项目开工阶段,通过现场实地踏勘,结合安全文明标准化施工、绿色施工等要求,并依据企业《建设工程施工现场视觉识别系统(VI)规范手册》,进行三维场地布置策划,输出平面图和模型用于实施和交底,提升项目整体形象,提高施工组织效率,为项目“创标”、“创杯”工作奠定基础。
2.大门处设置车辆冲洗设施、雾炮设施、脚手架、围墙设置喷雾系统,通过 LED 屏与手机 APP 预警,联动智能喷淋系统,实现环境喷淋与监测数据的联动,改变了以往场内环境达标情况下无故喷淋开启造成水资源浪费,并将施工对周边市政道路、周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3.施工现场设置定型化安全通道。楼梯口、电梯井口、楼梯临边、楼层临边等位置均采用定型化防护。四周设安全警示图文,配备红外对射,具备语音提示功能,起到防护和宣传双重功能。
4.本项目通过智慧工地平台,建立劳务实名制管理、质量安全监管、特种设备监控、施工现场AI监控、环境监测、进度管理、物料物资管理等,积极推进工地智能化。
(一)劳务人员管理
通过在项目现场出入口设置门禁管理系统,结合人脸识别技术,采集劳务人员考勤信息,自动生成劳务人员考勤数据,提高管理效率也简化了进场工人信息登记手续。控制机可以联网和脱机工作,通道的考勤记录作为项目工资发放主要依据。同时项目劳务考勤数据与当地主管部门劳务用工管理平台对接,将现场考勤数据同步推送至主管部门,劳务数据的推送极大提升了行业主管部门监管水平,有效保障了劳务工人工资发放权益及预防劳务班组中不诚信劳务人员诈薪现象,为施工企业在当地竖立良好社会影响提供保障。
劳务一体机
自助登记
考勤数据实时统计
(二)安全环境监测
(1) 安全管理:
在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通过智慧工地平台VI安全教育场景模拟体验、安全管理系统等安全管理新工具应用,项目部在安全管理上实现了安全监管数字化。
安全教育场景模拟体验
安全生产例会
安全巡检
(2) 塔吊安全监测:
塔吊运用塔机安全监测及吊钩可视化系统,解决了塔吊高空吊装时易出现的盲区情形,协助项目管理人员掌握塔吊日常运行状况,大量的监测管理数据对塔吊驾驶员的工作考评也起到了极大的帮助。
塔机吊钩可视化及安全监测
吊装碰撞预警
卸料平台现场布置
(3) 视频监控:
本项目设置视频监控点位27处,涵盖围墙、钢筋加工棚、项目大门口、材料堆放区、地磅区域、停车场及电动车停车棚等区域,达到项目全覆盖,全天候录像。
现场部署
在提高现场安全文明施工品质提升方面结合AI识别系统,实时抓拍未佩戴安全帽、高空作业未穿戴安全带等安全隐患,发现后APP及时推送通知现场管理员消除风险。
未穿反光背心
未佩戴安全帽
(三)集成应用
本项目以“BIM+智慧工地”为数字化改革主要抓手,通过数字孪生和物联网技术实现施工全过程科学化管理,着重解决项目管理“人、机、料、法、环”五要素,通过打造“1+3+9+N”管理框架,利用企业自主研发的“智慧工地一体化平台”,进行劳务实名制管理、技术质量管理、进度管控管理、智能物料模块、安全环境监测管理、商务成本管理、文明施工管理等模块应用,并以本项目智慧工地运用为蓝本建立企业《项目智慧工地建设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加强项目智慧化应用能力,规范智慧工地建设,全面实现从项目到企业数据贯通,提升公司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和管控能力。
智慧指挥中心